螺蛳粉走红,堪比爽剧大女主

有意思报告
2022.09.09
我研究了一下螺蛳粉走红史,发现它简直是个励志逆袭大女主。


作者:小鹿,王潇仪,贾诗卉

来源:有意思报告



蹭流量的无名之辈


螺蛳粉的走红路径,值得每一位梦想一夜成名的准KOL反复研习。


2012年,螺蛳粉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高调亮相。经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的重磅推荐,不到十秒的特写镜头,让全国人民吃下了这波安利。都说“黄山归来不看岳,广西归来不吃粉”,作为粉中小透明,螺蛳粉紧紧绑定大V,不错过每一次刷存在的机会,把蹭流量玩的明明白白。


当时大家还对螺蛳粉的气味没有直观感受,被成功种草的美食爱好者们,纷纷到线下探店拔草。这一拔,就拔出了两个阵营。螺蛳粉“酸、辣、臭”的特点,和长沙臭豆腐、北京豆汁儿一样,让爱它的人无法自拔,厌它的避之千里。


为此,螺蛳粉引来不少争议。在宿舍嗦粉让室友反目,职场中也上纲上线,用邮件把“禁止在办公室吃螺蛳粉”的精神共识同步给全体员工。一场“办公室午饭自由VS公共场所公德心”的讨论在微博展开,自带话题的螺蛳粉冲上了热搜。





至此,螺蛳粉已经刷屏两轮儿,在人们心里或多或少留下了印象。接下来,它需要的是一次全面爆发的机会。好巧不巧,2020年,有两件事把螺蛳粉合力送上风口。


美食博主亲自下场做袋装螺蛳粉,食品品牌也纷纷跟上,打破了袋装螺蛳粉只有本土品牌生产的局限。再加上直播间里主播的力荐,袋装螺蛳粉很快就攻占了老餮的餐桌。五菱宏光、元气森林、奈雪的茶这些实在不会做粉的品牌,也纷纷向螺蛳粉抛出联名橄榄枝,为自己带流量。


另一个是疫情期间,宅经济兴起,人们更倾向于通过电商购买适合储存的方便食物。在重复无趣的日子里,酸笋那股发酵后的味道,格外提神醒脑,只有这样的刺激食物才能激活味蕾。


网友们用电商平台拼单、拼手速来表达对螺蛳粉的渴望,又把求而不得的心态化成一个个段子:螺蛳粉不发货的第3天,想它。微博上#螺蛳粉还不发货#数次登上热搜榜,阅读达到3.5亿。这一次,螺蛳粉迎来了自己的引爆点。




在螺蛳粉的忠实粉丝心中,它的存在,就像是考试时“不会就选C”一样。面对吾日三省吾身的灵魂发问“今天吃什么?”,螺蛳粉永远是可靠的备选答案。


“粉圈顶流”这个名号算是坐实了。


能嗦的城市名片


不少人为了吃一口地道的螺蛳粉开启了“寻味之旅”。来到广西才发现,这里除了螺蛳粉,还有猪脚粉、生榨粉、卷筒粉、融安滤粉、宾阳酸粉、玉林生料粉……如果说食客们是“为粉而来”,那像柳州这样的城市就是“因粉而生”了。


这里甚至能为螺蛳粉专门开一家博物馆。在这里,人们可以穿越25000年前柳江人穴居白莲洞捕捞螺类煮食的场景,还可以亲自体验一碗米粉的制作过程。走一趟螺蛳粉文化体验游主题线路,心灵和胃都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而柳州可并不是只有粉儿,这里还有不输桂林的山水,有作为曾经工业重镇的历史遗址,有柳宗元被贬一隅时挥洒的笔墨诗情。




螺蛳粉带火了一座城市。


从S级纪录片首秀,微博话题营销,再到B站吃播,公众号测评,直播带货,螺蛳粉的走红路径看起来,的确很像新零售经济模式下催生出来的大单品。其实,螺蛳粉早就准备好了,只是缺一个机会。


所有的横空出世,都是预谋已久。


早在2010年,柳州市政府就盯上了螺蛳粉,意图打造一张口碑人传人的城市名片,通过线下门店模式推动“螺蛳粉进京”行动。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粉都能克服水土不服的困难,遍地开花。这一仗,没打出什么声响。


直到2014年,一家广西民营企业研发了预包装螺蛳粉,用干米粉摆脱了现煮堂食的限制,螺蛳粉才找到了正确打开方式,走上了工业化之路。



预包装螺蛳粉走下生产线发往全国。崔辰光|摄


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牺牲了鲜湿米粉的细腻口感,但是标准化量产让螺蛳粉能够以更加平价、便捷的方式走进更多消费者的厨房。


柳州市商务局数据显示,2015年,柳州的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仅为5亿元;而在2020年,这一数字暴涨至105亿元,柳州市政府宣布提前2年完成“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100亿元”工程。


如果说2020年是螺蛳粉走红元年,那么2021年就是螺蛳粉红的发紫的一年。


这一年,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柳州市仅袋装螺蛳粉就实现151.97亿元销售收入,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达142.83亿元;全国实体店2.3万家,营业额约206.8亿元;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则高达501.6亿元。


一碗小小的米粉,串联起一个地区的大产业。


除了干米粉这一核心原料,一包袋装螺蛳粉还包括酸笋、木耳丝、酸豆角、腐竹、花生、醋包、辣包、螺蛳汤底等一系列配料。




对于柳州农户来说,以前种植总是面临着反应滞后于市场、供大于求卖不上价的问题。如今在螺蛳粉产业的带动下,大家再也不用跟风种菜了,每家负责一种作物,彼此配合成为一个team。与后端食品加工厂的长期合作,就像是手里握着一份稳稳的期货合同,大家种植的积极性提高了,收入也节节攀升。



柳江区里高镇木祥屯村民在采集收获螺蛳。崔辰光|摄


其中也不乏在螺蛳粉行业深耕十几年的个体户,从竹笋种植户,到酸笋供应商,再到年薪百万的“螺蛳粉闻臭师”,一路和螺蛳粉相伴成长,收获认可。


消费者在品尝螺蛳粉的过程中,把地方小吃年轻时尚化,并且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豪华吃法,完成了“螺蛳粉里为什么没有螺蛳”的科普,成就了一张“可食用的城市名片”。

互联网经济下,大家公认的一点是:网红很容易过气。而螺蛳粉的的走红,更像是十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所以当机会降临时才能稳稳接住。


亮相农货节


传播上有流量加持,渠道上有电商的放大,螺蛳粉已经摆脱地方小吃的身份,一跃成为了广西美食的代表,与辽宁盘锦大米、山东青岛大虾、云南宾川软籽石榴、陕西大荔冬枣等地方特色农货一样,准时登录一年一度的拼多多“超级农货节”,成为超级农货单品。


拼多多已第四年举办农货节大促,用户只要打开拼多多App,搜索“农货节”即可进入专题页面。



处暑、白露是两个“春华秋实”的重要节气,也是拼多多帮助农户把收获转化为收入的节日。


自2019年8月起,拼多多已连续四年举办农货节,辐射产区从2019年的500个、2021年的逾1100个扩展至如今的近2000个。


回到螺蛳粉,从小米粉到大产业,电商的作用举足轻重。品牌在平台上及时获取消费者的反馈,能够更灵活的调整产品,让螺蛳粉走向世界。




拼多多已第四年举办农货节大促,用户只要打开拼多多App,搜索“农货节”即可进入专题页面。


“好农货不仅要产出来,更要卖出去。”拼多多农货节负责人表示,今年将为农货节累计投入15亿资源,扶持“南果北粮”直连8.8亿平台用户,助农户、消费者和商家共享秋收的喜悦。


今年,“超级农货节”将一如既往坚持对农产品“零佣金”,撬动百亿补贴、万人团、直播等频道及搜索的扶持资源,依托定位于农产品产地直播的“百产计划”以及联合湖北、云南等省近十个县(市)开展的助农直播,拉动优势农产区的销售,提升品牌农货、地标农产品的声誉和影响力。


除了此次“超级农货节”,拼多多还将通过“寻鲜中国 多多好农货”等长期项目,发现、选择、培育更多有潜力、有口碑的产区和产品,带动新农人将更多小品种做成大产业,用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有意思报告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