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欢欢
来源:快消
持续亏损,股权转让
近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官网的一则股权交易信息,令日式连锁快餐品牌吉野家在上海的的运营情况受到外界关注。
上述交易信息显示,上海锦江国际餐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江餐饮)拟转让上海吉野家快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吉野家)9.815%股权,转让价格821.73万元。
其中,锦江餐饮系上市公司锦江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与日本吉野家集团全资控股的吉野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上海吉野家,前者持股42.815%,后者持股57.185%。资料显示,上海吉野家成立于2002年6月,注册资本1230万美元,法定代表人张晓强,即锦江集团的董事长。
与股权交易信息一同披露的,还有上海吉野家近两年的经营情况。数据显示,上海吉野家2021年实现营收4521.07万元,净利润亏损99.18万元,负债总计1914.68万元;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63.57万元,净利润亏损534.94万元,负债上升至2281.56万元。可以看出,营收规模在大幅缩减,而净利润亏损在加大。
就在股权交易挂出的当天,锦江酒店发布了2022年半年报,其半年报显示,锦江酒店上半年实现营收50.43亿元,同比下降4.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1.18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其中,食品及餐饮业务板块上半年的收入为9692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79%;归属于食品及餐饮业务分部的净利润7626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6.26%。锦江酒店称,餐饮板块业绩下滑主要受境内疫情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锦江酒店旗下的餐饮业务,除了上海吉野家,还包括自家酒店的餐饮业务。另外,锦江酒店也投资参股了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持股比例达42%,与百胜中国合资经营肯德基在上海的业务。
而“吉野家”品牌在中国市场也有多个运营主体,其中,上海、武汉、重庆、深圳、福建等南方市场,由吉野家总部负责,采取自营或与其他公司合资运营的模式,而北方市场及香港地区的吉野家门店则由香港上市公司合兴集团以特许经营模式来运营管理。
根据锦江酒店过往的财报信息,吉野家在上海的门店数量最多时在2012年达到24家,随后数量开始减少,2016年只有8家,最近5年未公布具体门店数量。但企查查显示,上海吉野家的46个分支机构中,只有9家门店显示存续状态,其他则全部注销。
有业内人士认为,接连亏损、且短时间难以改善盈利状况是锦江酒店转让上海吉野家股权的主要原因。目前业内比较关注的受让方意向人选暂时不得而知,还要等9月28日信息披露期结束。不过,在“原股东是否放弃优先受让权”一栏,结果显示“有人不放弃”,可以理解为吉野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或许会优先收购锦江酒店出售的股份。
内外交困,陷入瓶颈
吉野家在上海每况愈下的经营状态,某种程度上也是其在整个中国市场的缩影。作为日本快餐界的头部品牌之一,吉野家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进入中国市场也整整三十年(1992年其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在王府井开业),它曾跟肯德基、麦当劳一样,是中国快餐效仿学习的标准化之光。
众所周知,吉野家以招牌牛肉饭为主打单品,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将标准化和性价比做到极致。与优衣库的经营策略类似,吉野家只做基础畅销款,为提高牛肉饭的销量,不仅不做其他品类,还将牛肉饭中原本的食材如大葱、竹笋、豆腐等,全部剔除,只保留了洋葱和牛肉,以简化制作流程,减少消费者的决策时间,提高翻台率。
如此,吉野家虽然产品单一、口味固定,但凭借原料和供应链的协调优势,做到了便宜、快捷、美味,并凭借这一碗牛肉饭存活了上百年。在1965年还只有一家门店的时候,吉野家就能做到一天卖出1000份牛肉饭、年销售额1亿日元。
20世纪70年代,吉野家开始连锁化经营,1992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到2020年2月,吉野家旗下四个餐饮品牌合计约3300家门店,其中吉野家这一品牌的门店数达2200家,其中包括日本国内的1200家和海外的1000家,中国门店数量将近600家。
与肯德基、麦当劳等快洋快餐品牌一样,吉野家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后,也经历过一段备受追捧、快速扩张的时间。近些年,随着中式快餐标准化、多样化的快速发展,再加上外卖的普及,以及速食、预制菜等新兴品类的崛起,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洋快餐开始袪魅。当快捷优势不再明显,品类、口味单一就成了劣势,40元高客单价更是将不少消费者拦在门外,吉野家的生存空间被一步步挤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日渐暗淡。
一个有力的佐证是,吉野家在中国北方市场的运营主体合兴集团的数据显示,2012年吉野家店均营收为600万人民币,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下滑至481万元,门店平均回报率下降四分之一,单店收益大不如从前。
2020年开始,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吉野家的处境更加艰难。财报显示,吉野家2020年业绩净亏损高达75亿日元,为减少亏损,集团在全示球范围内关店150家,其中日本国内关店100家,海外关闭50家,其中包括中国南方市场的部分门店。
面对接连亏损的局面,吉野家除了关店止损,也在尝试一些自救措施。比如,部分门店在招牌牛肉饭之外,新增了拉面、拌面、以及社交属性更强的自助火锅等新品类,以寻求新的增量。但在餐饮大变局之下,这点自救措施犹如隔靴搔痒,效果并不理想。
事实上,不仅是吉野家,肯德基、星巴克等餐饮洋品牌近几年的日子都没有早些年过得舒适。受疫情冲击、成本上涨、消费疲软等大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假,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随着洋品牌去精英化之后,于消费者而言,价值感降低了,但价格依旧不低。于是,消费者转头奔向了市场上老乡鸡、大米先生、兰州拉面、小面等一众平价选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