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味业净利大涨80.6%,加加食品大跌83.47%,调味品江湖的“排位”似乎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加加食品发布公告显示,公司2022年上半年营收9.43亿元,同比增长12.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217.2万元,同比下滑83.47%,业绩由盈转亏。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进入21世纪之时,加加食品的发展势头很猛,公司的市值一度过百亿,创始人杨振也被称为“酱油大王”。如今,加加食品的市值为49.19亿元,二十余年的发展市值严重缩水,加加食品似乎正在掉队。
另有消息透露,今年4月,在官方发布的失信人员名单中,有杨振、其妻子肖赛平以及他们儿子杨子江的名字。由此,有业内人士提出疑问,酱油大王是如何沦为老赖的?加加食品的发展还有曙光吗?
01
加加食品的“衰落”
净利下滑超八成,加加食品的业绩成为行业关注的对象。事实上,加加食品的业绩“变脸”,在2021年便得到体现。
数据显示,加加食品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8.42亿元,同比减少27.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908万元,同比减少82.23%。2021年全年,加加食品营收17.5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16.39万元,被称为“上市以来最差业绩”。
从2022年中报来看,加加食品业绩并没有“止滑”。据加加食品方面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报告期内受疫情及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公司所需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尤其是植物油原油价格大幅上涨,虽然公司去年11月上调了部分产品售价,但因价格调整的滞后及调整幅度的因素影响,不能完全覆盖原材料成本的上涨,导致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大幅下降。
不得不提的是,除了成本上涨等普遍因素外,加加食品日益减弱的竞争力,在逐渐压垮其发展。资料显示,目前加加食品主要业务和产品涉及酱油、植物油、食醋、鸡精、蚝油、料酒、味精等。其中,“加加”酱油和“盘中餐”食用植物油是该公司的核心产品。在消费者需求日益高标准等消费环境下,加加食品的竞争优势并不显著。
对此,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有效的市场竞争空间有限,加加食品本身的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02
行业“寒气”显现?
在加加食品公布业绩的同一天,海天味业、千禾味业亦公布上半年业绩。
2022年上半年,海天味业实现业收135.32亿元,同比增长9.73%;净利润33.93亿元,同比增长1.21%,为上市以来中期最差。结束了海天味业连续10年两位数增长的记录。对此,有业内人士唱衰倒,“酱茅”高增长不再,“寒气”蔓延到调味品领域了。
与加加食品体量相当的千禾味业,今年却似乎没有遭受成本压力般,净利实现高双位数增长。而加加食品成为调味品上市企业中唯一净利润没有过亿的企业。
关于千禾味业的高增长,业内人士分析表示,千禾持续推出“0添加”高端产品,与同行业产品相比,公司在产品定位和售价上存在优势。
数据显示,千禾味业上半年毛利率下降6.8%。期间费用率为20.1%,较去年下降12.4%。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上升460.7%至2.57亿元。减本增效、积极洞察消费市场占领先机,或是千禾味业逆袭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加食品方面,公司推出了“1+1”品牌战略,“加加”专注调味品、“盘中餐”专注植物,推动企业实现“双轮驱动发展”,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拓宽消费场景。但不得不提的是,数字化背景下,众多新品牌从线上出发,通过“0添加”等需求热点,收割着一批批年轻人,加之海天味业、千禾味业等已然先行一步,加加食品能否突破重围,还是一个未知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