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价比经济风口,但可别让囤的临期食品过期了

中国糖果
2023.08.30
你买过临期食品吗?

文:唐飞鱼

来源:中国糖果(ID:china-candy)


今年上半年,国内消费市场一直处于快速复苏的状态中。


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6月,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39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比去年同期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由此可以预测下半年居民消费潜力仍将继续释放,消费市场有望延续向好态势。

从稳步向前的消费数据中,当下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在日渐清晰,大家会更偏向于高性价比的产品,价格因素十分影响居民的消费决策,譬如过去购买尾货,给人一种低端的感觉,而现在购买临期商品,给人一种捡便宜的感觉。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争议不断的临期食品。


01

蜂拥而至

火爆的临期食品市场


聊之前想做一个小调查,你买过临期食品吗?


其实早在几年前,买临期食品就已成为大家追捧的“爆款生活方式”,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长文报道、某书某博上教大家买临期食品的抢购攻略、博主们天花乱坠的描绘……一时之间仿佛嘴里的临期食品,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不咬一口就是吃亏。

《中国糖果》观察到,临期食品在豆瓣、小红书、抖音、微博等平台中相关内容非常多,有关的打卡、攻略笔记内容获取的点赞数也十分可观,基于此,临期食品的关注度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
一时之间,临期食品话题的热度飙升不断,也从这时,临期食品开始真正走进大众的视野。


我们日常生活中去往附近的超市,便会经常看到有部分专柜在销售临期食品,价格会比平时便宜得多,甚至有时候会打一折,比如9.9元三瓶的大果粒酸奶、19.8元六盒的皇冠丹麦曲奇、22.8元两盒的36条装奥利奥巧克力棒等等,同样的产品,不一样的价格,区别的仅仅只是剩下的保质期长短,为此,大多数人也都会因这些临期食品的高性价比,忍不住大买特买。


不仅如此,盒马生鲜、沃尔玛、华润万家这些大型商超也都有专门设立临期食品货架,随着临期食品的火热,也涌现出了专门的临期食品超市,譬如好特卖、嗨特购HitGoo、好食期、小象生活、折堂优品、叁省货仓等……

显而易见,售卖临期食品已经成了一门市场前景十分可观的好生意。


在这门好生意腾飞的同时,也有一些人站出来高举反对的大旗,这其实是因为很多人对于临期食品的概念并未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而所谓临期食品,是指保质期临近到期的食品,并不是马上就要到期。


正常情况下,购买临期食品是安全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预包装食品应标示产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保质期是指在食品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预包装食品完全可以销售和消费,是安全的。临期食品是临近保质期,并处于保质期内的食品,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临期食品的安全问题。


譬如保质期为18个月的糖果、饼干等,保质期前40天左右为临界期;保质期在12个月以下的方便面、牛奶等,在保质期前20天为食品临界期……而对于大型的商超、市场来说,由于各种因素,他们对于“保质期临界”的期限要求则是更加严格。


食品检测行业工作者告诉《中国糖果》,从食品安全角度来说,正规渠道售卖的临期食品没啥问题,食品的保质期在生产时都经过了相当严格的测算,只要是妥善储藏的,那就是可以放心吃,这样还有效地杜绝了食物的浪费,何乐而不为。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临期食品凭借高性价比的独特优势顺利俘获消费者的芳心。


02

因何缘故

临期食品成为风口


在现如今的大消费环境下,“9块9包邮”已经不能被定义为低价,在当下的消费者心中,选到高品质、自己喜欢的产品,以更低的价格入手才是真低价。


而这,正符合临期食品的输入与输出理念,大部分买临期的人,都是奔着节约生活成本去的。据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统计,淘宝上有近万家临期食品店铺,每年约有逾210万人在淘宝购买临期食品。


香饽饽的临期食品在各种外力的助推下乘风而上,资本也看到了这一变动,纷纷加码其中,据了解,有关“临期食品”、“打折食品”、“特卖食品”的大企业多数都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比如2012年成立的好食期获得了不下五次的融资、成立于2014年的好特卖和成立于2021年的嗨特购获得了三轮融资、2021年8月成立的嗨购猫次月便获得了天使轮融资……


花较少的钱买到东西,确实很划算,特别是近几年因为原料、人工的价格上涨,一些食品的售价的确在升高,这时临期食品的价格优势,对许多人来说就尤为重要了。


火热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临期食品其实并不是一门“新”生意,,早早便出现的临期食品为何近几年才热度不断?要知道譬如好特卖、嗨特购、好食期、甩甩卖这些企业成立已有近十年左右,为何这几年才开始爆发?


首先,高性价比的消费追求。据市场调研发现,随着大消费观的迭代,年轻一代成为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人群,这群年轻人清醒的消费,理智的消费,对于这群“挑剔”的消费者来说,临期食品是最具高性价比的消费产品。


而临期食品本质上是一门流量生意,因为临期食品具备足够低的价格,这样的价格是可以吸引来那些追求“性价比”的顾客,这些顾客在购买临期食品,会主动形成一张移动广告牌,实现主动营销,四处安利给朋友、亲戚们这些临期食品,而这些朋友又会重复这个过程,最后形成连锁裂变反应,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蝴蝶效应”。
通俗来说,年轻人既是消费主力,又是营销主力。


其次,对“薅羊毛”的爽感追求。这背后其实也源于这些年来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他们的消费观念属于那种“钱要花在刀刃上”、“在有的地方可以花几千上万,但对于有些地方甚至连五六毛钱都不愿意出”,所以他们对于能保值、长期耐用、具有纪念意义的商品可以考虑买贵的,譬如名牌鞋服、昂贵的包等等,但对于可以吃到肚子里的快消品,则是抱着一些“薅羊毛”的心思 。


临期食品相较其他食品更便宜,同时又在安全的时间期限内食用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零食、蔬菜等高消费频次产品,基本上不会受到有效期的影响。在商品价签呈现形式上,商品的原价被横线划掉,取而代之的是远低于原价的商品售价,消费者看了就会觉得自己捡到便宜了。

这和同样的产品,一个贵10元但包邮,一个便宜10元但不包邮一样,大家会更倾向于包邮的产品。他们也并不是缺这个“钱”,只是乐忠于追求这种消费理念的“纯粹”和“极致”。


最后,食品浪费的热切关注。随着前天“日本排放核废水”的有关新闻涌出,食品浪费这一现象再次登上热搜舞台。从打击吃播到光盘行动,一直以来都贯彻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节约美德,而这,也为临期食品起到了助推作用。


据了解,我国零食市场规模巨大,每年因流通效率就能导致食品损耗达到千亿元,临期食品的出现则会很好的缓冲这一损耗。


总而言之,临期食品近些年来的爆火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多种因素助推形成,基于宏观角度来看,临期食品的热度飙升其实是一件必然发生的事情。


03

双刃之剑

购买临期食品要量力


食品的宿命只有两种,一种是被吃掉,一种是被扔掉。


对于临期食品,命运的齿轮恰似将临期食品从被扔掉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需要理智的思考一下,如果这些食品真的很畅销,那又怎会成为临期食品?这其中包含了许多因素,或许是杂牌子,或许是不被市场接受的味道,或许是其它原因,我们无法否认的是畅销的产品大概率是不会成为临期食品,但这一点对于被价格冲昏了头脑的消费者来说则是自动忽略了。


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们在看到便宜低价的临期食品便会觉得自己捡了个大漏,一瞬间便将购物篮装满,不管这些吃没吃过、爱不爱吃,抱着“反正这么便宜,买来尝尝也不是很亏”的心态大量囤货……

于是,媳妇熬成婆,临期食品熬成过期食品。所以大家在购买临期食品时一定要注意量力而行,一定要记住自己的初心是“精致穷”,而不是被低价便宜所蛊惑的五迷三道大量囤货,最后看着一堆过期的食品追悔莫及。


便宜确实是有好货,但这“泼天的富贵”一定要量力而行。
创博会2024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中国糖果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