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大厂传播为何没丰收

一口老炮
2022.09.30
这一期,就凑合看吧,乱七八糟,没啥逻辑,因为文章写到一半,我被杭州西站的人带去隔离酒店了,而影响我的某个行程,已经过了七天,只是北京移动的大数据更新延时,出示机票证明,也没有用。

来源:一口老炮(ID:yikoulaopao)


上周,很多公司,都围绕着农业丰收节做了一波传播,但是,无论是阿里、京东还是快手,都没有做出爆品。


我问了身边一圈人,基本上完播率和完读率都在15%左右。


其实,关于三农的传播,最惨痛的事实是什么?是农业最资深的老玩家,拼多多玩了这么多年,也没玩出任何一个爆款!


一家当红辣子鸡的直播公司老大跟我说,农业最尴尬的是,产品本身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东西也是非常朴素的东西,几千年前啥样,现在还是啥样,从业者也说不出什么眼花缭乱的东西,传播的时候,To G的意义可能就大于To C的意义了,To B是几乎没人愿意深入研究的。


尴尬了,难道地里长出来的东西,就真的只有朴实无华,玩不出让今天受众兴奋的东西吗?这不可能啊,前几天才有一部《隐入尘烟》啊。


也许,是我们传播的姿势不对。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些文学作品,都是围绕着土地进行创作的。


今天的传播,真的还一定要去用传统的媒体思维去思考问题吗?


01

“ 北极熊为什么不吃企鹅? 


我们先看一看阿里、京东和快手拍的三段丰收节的视频,如果你看到30秒就看不下去了,很正常,关掉就行。


我看完之后,就一个感受,互联网公司拍视频,就TM会用无人机、用看似素人的笑脸以及非常装逼的旁白,这几乎成了标准三板斧。


然后各家找媒体约的丰收节的稿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搜索自己去看。


我先谈谈个人感受,就是看完了这些传播,我不知道甲方要什么,是要G端的认可呢?还是要C端的共鸣呢?


十来年前,很多媒体大叔热衷于讲各种网络学来的段子,因为那会儿移动互联网还没来,其中比较流行脑筋急转弯,比如为什么北极熊不吃企鹅?


我为什么举这个例子呢?其实如今的大厂的年轻PR们,就如同北极熊,而三农则是企鹅,一个在北极,一个在南极,想吃却永远吃不到,因为生活的环境差得太远了。


我印象特别深,有一年跟着联想去山东,在一片麦田里,一个年轻的女公关问了一个特别经典的问题,这里的人为啥种这么多韭菜?不过实话实说,我当时也觉得青色的麦苗看起来很像韭菜,所以我们这些连小麦和韭菜都分不清的人,注定不可能做好三农的传播。


现在十年时间过去了,如今的大厂年轻公关们,对农业的知识匮乏,更是无可救药,比如有家新能源汽车的妹子问我,为啥没有公鸡,母鸡还能生蛋?还有家绵竹的酒厂兄弟声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在他喝多了之后,我问他土豆怎么播种,他却不知道要切块找芽。


所以,三农的传播,做不好的核心原因,是没有真正的专家来操盘。


这种情况,不仅仅出在三农方面,在一些技术公司,比如各家的云业务、AI业务、芯片业务,还有一些医疗公司,一些供应链公司,一些中后台服务公司,他们的公关都在苦恼,不知道如何做C端的传播,因为没有能力把枯燥难懂的专业知识翻译成普通受众能听懂的语言。


而这个过程中,其实最难做的是公益和慈善。


基本上,这两个项目在大部分的媒体老师心目中,就是没有报道价值的新闻,过去二十年经济飞速发展的新闻后遗症就是,除了与赚钱有关的商业行为有报道价值之外,企业的公益和慈善,看起来就全是被迫而为之,或者博人眼球。


事实上,慈善与公益,往往是一个伟大企业的最核心判断标准之一。


但是,目前的局面是什么呢?我所接触的大部分企业的公益慈善部门的老板,基本上的思路都是,不求出彩,但求无过,存在即合理,有就行。


这些内容做不好的核心原因,还是因为负责这些内容的公关,本身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自己不懂,就不可能做好,跟上述三农的道理一样,未来公关的专家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然后遗症就是丢掉工作之后,可能很难再找工作,因为有了信息茧房。


02

 中国有一大堆农业故事专家


《隐入尘烟》爆了,之前的二舅爆了,再往前张同学爆了。

这么多年,关于农村的一切的爆品内容,大多来自文学和影视,以及这几年的短视频。


我最近把莫言的一系列小说看了一遍,又去了一趟电影红高粱的拍摄地,我才恍然大悟,小说和电影难道不是传播的一部分吗?


让我回过头去想想,还真的记不住有哪些新闻作品,以及评论文章或者纪录片让我有印象的。


关于丰收节的传播,我上周跟一家相关的电商公司的公关总监交流过,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找莫言写一篇文章呢?或者去找刘震云写一篇?好歹刘震云也在农民日报工作过。


所有信息的流动,都是传播,传统的公关在媒体传播,后来在社交平台传播,今天应该放大视角,在一切能传播的地方传播,今天的公关不应该再给自己设限。


广告能传播的地方,公关一样可以做,公关与广告之间的界限正在打消,我后面会专门写一期,未来广告与公关之间关系走向的文章。


可能因为自己写小说,也跑过文化口,所以一直对作家这个群体,有着更深厚的感情,我一直认为,在人人时代,企业公关,真的应该开拓一下自己的视野,考虑一下与作家之间的互动。


我为什么推荐用作家来搞定三农的传播。


因为知名作家在中国是有社会信任度的。


传播的目的是什么?


最大限度地覆盖目标人群,然后博取信任,在如今受众越来越难忽悠的情况下,有信任背书的媒介渠道越来越稀缺。


在中国,作家虽然不是高收入人群,但是却是一群极受尊敬的人群,几千年以来一直是这样,从屈原到李白再到曹雪芹再到当代莫言。


就这几年,我看到B站与莫言的合作,京东与余华、梁晓声的合作,最后的结果都是不错的,受众普遍愿意相信这些作家的言论。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次,就是京东在读书日找余华拍的一个视频,非常有意思,我挂在下面。


另外,作家的叙事能力和可读性更强。


记者最大的优势是调查和记录,而不是创造,所以记者改行干公关,大多都是战报高手,但是真正能搞策划方案,少之又少。


小说家的优势是可以跳出事实,把各种元素重新组合和升华,可以放大故事的吸引力,用广告人叶茂中老师的话说,冲突,小说家可以把冲突放大到极致。


最核心的是,小说家的语言艺术,可以跨维打击记者,这个还真别抬杠,语言这玩意,都是天生的,在建筑行业里,能搬砖的人,训练训练就可以批量产生,但是设计师却是需要天赋的,像贝聿铭这样全球知名的设计师,是稀缺物种。


另外,实话实说,如果你们关注作家这个圈子的话,你们就会发现,很多作家的演讲水平甚至比罗永浩都强,我下面贴一段余华老师的脱口秀,你们感觉感觉。


视频网上随便找的,如果侵权了,请立刻联系我,我准时删除。


03

 视频真的不是万能的


因为我跑过几年文化口,几乎采访过中国所有的一线作家,作家绝对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得吃饭,也得养家糊口。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位作家,曾经冯小刚的金牌搭档,王刚,写过《月亮背面》、《英格力士》等作品,《天下无贼》、《甲方乙方》都是他做的编剧,我07年采访他的时候,人家在北京就好几套房子了,很多作家商业化程度也是很高的。


但是,作家大多都有洁癖,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而且作家跟记者老师们的圈子很像,不是很团结,互相看不上彼此作品的情况时常发生,文人相轻,自古有之。


所以,在找作家合作的时候,尊重和宽容,是第一要务。


因为作家常年是独自工作,团队协同能力非常差,跟他们在一起工作,最好多听他们的建议,毕竟人家都是大师,是充满了人类最伟大创意能力的一群人,我们找他们合作,除了买到他们的肉体背书之外,如果真的能买到他们的创意,就是意外之喜。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吐槽一下,因为这几年大家特别喜欢找作家拍视频,这个事情,我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不是所有作家都有余华的口才,大部分的人,嘴巴非常笨,说不出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所以,与作家合作,一定要购买作家的核心竞争力。


作家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写作。


花钱买他们的作品,这才是最核心的价值,为什么不能找韩东或者马原定制一篇小说?为什么不能找欧阳江河或者北岛订制一首诗歌?


作家属于长线价值投资,他们的价值就是他们愿意视作为自己“作品”的文章,有一位自杀亡故的作家曾经跟我说过一个逻辑,作家一辈子会写很多东西,有些是用来生存的,这些文字往往作家本身不愿意承认为自己的作品,有些则是发自内心地自我撰写,这些才是作家自豪的东西。


如今,中国很多平台型大企业,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小说里,有淘宝网购、美团外卖、微信聊天、刷抖音这些场景很正常,甚至一些故事的基础发生在上述行为里,都很正常,没有什么刻意。


现在,太多的企业过于迷信视频了,我的确承认,视频的短期传播效果要快于文字,但是从长期效果来看,文字的留存率和持久性,都明显要好于视频。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当下人们的短期利益主义。


某坚果公司的公关告诉我,现在每天都要花一个小时去研究如何做视频创意,感觉自己已经活脱脱被逼成了一个广告人。


公关不要迷信视频,不要迷信,不要迷信,重要的事,说一百遍都不为过!


视频这个玩意,其实上个世纪,在美国的广告界就已经被玩烂了,伍迪·艾伦、科恩兄弟、盖·里奇、斯派克·李都是广告公司的常客。


实话实说,在视频传播这件事上,公关部的兄弟们跟广告兄弟们相比,没有任何优势。


最后,与作家的合作要放弃彩虹屁思维,还要注重匹配问题。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各位甲方老师,但凡有点名气的作家,都不会给你生产彩虹屁的,而且大部分知名作家,也不会让你摩擦他,平常摩擦媒体老师那一套就别平行移植了。


作家合作的时候,一定要驴配驴,马配马。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标签,也有自己的影响力和圈层,不同的事件与不同的作家匹配,不是简简单单花钱请人的逻辑。


曾经,在某川酒活动中,就出现过根本不喝酒的某作家出席活动的尴尬局面。


04

这是一篇难产的文章


被带走的过程我就不说了,跟此前大上海的兄弟姐妹们相比,不足挂齿,但是我还是得感谢杭州西站魔幻般的疫情防控管理模式,官本位的思维在经济原本发达的浙江,如今也是如此深入人心。


“我们也不知道,我们也是按规定来的”,在这句话面前,我们提供的一切证据都是苍白的。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时候这句话,真的得随缘。


现在出差就是开盲盒,因为我的读者大部分都是出差狂魔,我真心劝大家一句,现在能不出门,就别出门了,被隔离的感觉真的不好。

创博会2024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一口老炮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