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正在用7毛钱杀死玉米

ONE文艺生活
2022.09.30
不要让资本的游戏,驱逐那最后的庄稼地。

来源:ONE文艺生活(ID:one_hanhan)


大家好,我是牛小玲。
 
上周我正坐办公室摸鱼,啃小卖部买的香喷喷粘苞米呢。
 
突然看到网上因为“玉米”到底应该卖几块钱的事儿吵起来了。
 
我寻思这我老家炕头上的话题,咋还能让大主播们吵来吵去呢?
 
于是嘴角还挂着粘苞米呢,就着急忙慌开始吃瓜。
 
这一吃呀,发现几方各执己见,活脱脱演了一出“玉米罗生门”。
 
那今天咱就好好捋一捋,这玉米卖几块钱才合理?
 
01

辛、董玉米事件纷争始末

 
先来说玉米之战的发起者——快手头部大主播辛巴,辛老师。
 
辛老师可以说是直播界的希特勒,前有怒骂刘耕宏,今有狂怼董宇辉。
 
靠着数场骂战成功出圈,让辛巴这个名号广传万家。
 
 
再来说事情的起因,辛老师又来咬人了,直播时先是剑指东方甄选,再是唾骂董宇辉。
 
说董宇辉所在的东方甄选,玉米卖六块一根太贵。
 
指责董宇辉作为农民的儿子太丧良心,满口“谷贱伤农”其实自己赚得盆满钵满,是拿着农民的声誉消费。
 
还说自己作为农民的儿子,所卖的玉米是和东北黑土地的农户们一起种出来的,售价才七毛一穗。
 

其情绪之激动、言辞之激烈、表情之到位。
 
也让他的粉丝们开始冲到别人直播间开怼。
 
第一波被怼的必然是东方甄选的董宇辉,董宇辉面对满屏的质疑,回应说:
 
几毛一穗的玉米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养牲口的;
 
东方甄选的玉米是从东北来的,东北产地的玉米是好玉米,它成本高、品种好,从地里收上来就2块一穗了;
 
而且还要有中间厂商去包装、运输、去跨境、做售后,这些都需要成本。如果没有中间商很多农户没有销路,玉米就都烂地里了,这都是玉米成本高的原因。
 

但董宇辉的回应却没有让辛巴的粉丝和一些消费者满意,谁先引起骂战谁就是流量之王,这本就是互联网的隐形逻辑。
 
所有辛巴的粉丝对董宇辉的温和回应置之不理,又冲到卖玉米的普通农户直播间口吐芬芳,狂刷“七毛一穗才算合理”。
 
这导致普通农户们不仅直播间销量下滑,还受到网暴。
 
农民大哥大姐可咽不下这口气,本来秋收时节在直播间卖得好好的,却因为资本的博弈,导致自己受委屈,于是纷纷开始回击。
 
一位农户大姐说:
 
黑龙江五常本地,承包费一亩地1500块。
 
并且种粘苞米还有时间要求,收下来到家不能超过四个小时,所以必须是交通好、地块儿大、能上的了大型收割机的地,这种地1800到2000块钱一亩的承包费。
 
一亩地4000株,这样算下来一穗玉米合到五毛钱了。
 
除此之外,农机要加油、要维护,要有人工费,还有春天的种子化肥钱,这样玉米成本就是1块5到1块7了。后面还有打包、运输、发货的链条,成本七毛钱根本下不来。
 
大姐的回应铿锵有力、有理有据,捋顺了玉米从产地到收成后运输的全部逻辑,说抛开品质谈价格就是耍流氓。
 

另一位农户大哥也因为销量下滑开始阴阳怪气,点名感谢辛巴不愧是农民的儿子,成功把黑龙江五常的玉米价格打下来了,要感谢他八辈祖宗,现在玉米卖不动了,只能留着自己吃了。
 

 
可由于农户直播间的流量远没有辛巴的高,董宇辉的温和回应也没法全网发酵。
 
所以七毛一穗成了很多人对玉米价格的认知,导致现在玉米价格不低就根本没法卖。
 
就这样,原本的玉米价格战是辛巴和东方甄选两大头部主播的资本博弈,结果发展到现在变成了对整个玉米行业的围剿。
 
这次玉米之战无论谁对谁错,无论是谁在真助农,谁是假好心,都让东北玉米的口碑受到影响。
 
当骂战风波过去,辛巴和东方甄选还有其他选品可以售卖。
 
可只有玉米行业背后的农户们,受伤世界达成了。
 
02

消失的农民

 
经此一事,我们回头再看直播间里“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这话。
 
和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内核是一样的,药卖的太贵,病人买不起;药卖的太便宜,制药公司又覆盖不了成本。
 
所以要想既不伤民也不伤农,重要的是取其平衡。
 
其实在回应辛巴的视频里,农户大姐说了一句话我挺感慨的。
 
“如果粮食太便宜了,谁还种地呢?”
 
 
这几年种地的人的确越来越少了,年轻人考出山村不回来了,有点体力的中年人也都进城务工。
 
我在北京租房子住,每次上门保洁的阿姨都是来自东北、山西、河南等地区。
 
有次和一个东北老乡阿姨聊天,她56岁了,我问她为啥离开家乡到北京务工,她说因为这干保洁的薪资远高于种地,趁着还能干活多给孩子攒点钱。
 
阿姨还说,她们这些流入大城市的农民,中老年女性基本会选择当保姆、月嫂;
 
中年男性通常是去工地或者送外卖,农民们看着有挣钱的机会就想出去搏一搏。
 
我查了查数据,的确如阿姨所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四月发布的《2021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
 
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比上年增加213万人,增长1.3%。
 
一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选择留在村庄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了。
 
不仅如此,农民变少的背后,是连村庄也在消失。
 
我的同事姜姜,老家在贵州安顺。
 
她和我说,有次和父母去农村玩,发现很多农村已经改成了旅游景点,她爸爸当时挺感慨的,甚至有一丝落寞。
 
似乎在商业化的旅游风景区背后,在耕地变成小桥流水、网红拍照打卡地的同时。
 
那些曾经扎根在我们血液里的,人与土地的连接也在逐渐隐去。
 
但其实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土地对于我们这个民族似乎都有特殊的意义。
 
在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中,无论是张艺谋的《红高粱》。
 
 
陈凯歌的《黄土地》。
 
 
还是吴天明的《老井》《百鸟朝凤》,都是在讲述扎根于土地上的故事。
 
 
导演吴天明也曾说过:“我喜欢农村的沟沟梁梁、窑洞、麦垛、石碾,我的作品也像是一个满身黄土的乡下汉子,风尘仆仆地走进了艺术殿堂。”
 
的确,土地在过去给予了我们太多。
 
从饱腹之欲,到发展经济;从绿水青山,到影视文艺。
 
但到了今天,农民流动了,村庄变空了,土地的颜色也在变淡。
 
时代的洪流,让农民和村庄都被裹挟其中。
 
有人乘风破浪,改变了扎根于土地的轨迹;有人坚守土地,与庄稼和村庄死生相依。
 
在我很喜欢的一本书《最后一个村庄》中,记录了一个小村庄从80年代至今的变迁。
 
村子里的二十多户人家,或因搬迁,或因事故,或因病亡,都以不同的方式消失在了大地上。
 
这不仅是物理意义的消失,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在精神层面与土地连接的消退。
 
短视频前段时间总在玩一个梗,说“黄桃罐头会保佑每个离开东北的孩子”。
 
但我们都知道,黄桃罐头只是对故乡的隐喻,真正能给我们力量的,是因为我们的根还在一片片土地上。
 
写到这儿,我并不想去以悲痛的口吻去描绘村庄的消失、农民的减少,这已经是时代不可逆转的结果。
 
但总要做点什么吧。
 
其实这几年短视频平台上的助农计划也好、农民直播也罢,都越来越多了。
 
我一边很欣慰,农民大哥大姐跟上时代步伐懂得直播卖货了。
 
一边也很担忧,其他农产品今后会不会也像今日的玉米之战一样,被资本之争玩弄于股掌之中。
 
这个时代,每个人的声音大小注定是不一样的。
 
像辛巴这样的大主播,有流量、有口才、有智慧,动动嘴皮子就可以影响一个行业的口碑和销量。
 
这是他个人的幸福,也是千万农户的不幸。
 
而对于游走于直播间的我们,能做的是——
 
不要让资本的游戏,驱逐那最后的庄稼地。
 
我们对于时代的思索,对土地的敬畏,意义也正在于此。

创博会2024 食品创新交流群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NE文艺生活
回顶部
评论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微信公众号
Foodaily每日食品
扫码关注Foodaily每日食品公众号
微信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当前页面